文章位置: > > > 正文

探寻苏州茶旅游”背后的文化基因,苏州东山雨花胜景景区

白茶食刻 发布于  热度1  评论 114 浏览数 27241次

采茶姑娘

茶商网消息2007年3月29日,江南最典型的春暖花开天气。白茶质量鉴别苏州东山雨花胜景景区,连片的茶园里,熙熙攘攘的游客正在采摘茶叶。这些“业余茶农”嘴里不时爆出“小叶种”、“碧脚”等“专业术语”。东山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金惠华喜不自胜地告诉记者,“光今天一天,就有67辆大巴、2400位游客来到景区观光采茶。冲着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,预计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一个月内,东山最起码会迎来15万游客大军。”

春茶飘香的季节,不仅在碧螺春产地,在长三角一些产茶地都兴起了“茶旅游”热。过去仅作为文人雅客所青睐的品茶,如今却成为大众追求的精神享受之一。记者近日深入到江苏吴中洞庭东西山,近距离感受和探寻茶旅游热背后的文化基因。

“对于生活在‘钢筋丛林’里的城市人来说,茶农采茶、拣茶、炒茶的过程,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意趣”

早春的苏州,今年的天气有些异乎寻常的炎热。3月29日上午10点多,东山的气温已高达二十七八度。三面环山的槎湾村山坡上,迎面匆匆走来两位茶农,身挎竹编的小勾篮,篮里装着半筐刚采摘下来的嫩叶。他们瞧一眼箩筐,很平静地告诉记者:“三四斤嫩叶,能制成半斤成品茶叶,卖一千多块钱。”

对于茶农来说,每年的4月5日左右是个分水岭。同是碧螺春,清明前与后,一斤茶叶的价格要相差四五百元呢。他们要争分夺秒地采摘茶叶。瞧,无论是二三十岁的青年人,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人,他们的身手一样灵巧敏捷。翘起指尖,在茶树的桠梢上飞快地掐下嫩芽尖。掐得飞快,快得像鸡啄米一样。“一斤碧螺春茶要有六七万个小嫩芽。哪怕是熟手,一天最多也只能采4斤左右。”

来自上海的一对年轻情侣告诉记者,对于生活在“钢筋丛林”里的城市人来说,茶农采茶、拣茶、炒茶的过程,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意趣。他们一大早就驱车从大都市赶到了这个满眼绿意的江南小镇,“当一天茶农,学一手炒茶技术,做一回碧螺姑娘,过一次茶仙生活”。

长达1.2公里的藏船坞,有茶园600多亩,被定为茶旅游的线路之一。“这是昔日吴越之战时,吴国修建的战壕。这里山坡连绵起伏,雾多,是茶叶生长的福地。”随着当地导游的讲解,“业余茶农”们渐入状况。“碧螺春,概括了一种茶的所有特性,翠绿若碧,卷曲如螺,采制于春。你们看,这里茶树、果树枝桠相连,根脉相通,茶吸果香,所以碧螺春有其他茶所没有的清新的花香果味。过会儿采茶时,你们尽量要采摘嫩叶,一芽一叶长度在茶商网1.5厘米以内的就是特级。”

与当地茶农娴熟的采茶技术相比,游客们的身手略显笨拙,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兴致。举着半小箩嫩芽与老叶并存的鲜茶,无锡游客迫不及待地想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,“我们采的茶就不用挑拣了,一锅炒了吧”。在炒茶师傅的主持下,鲜叶很快就从两百来度的锅里“杀青”成熟茶。七八十度的开水倒入洁净透明的玻璃杯,将一小勺碧螺春放入其中,马上沉入杯底,游客们观赏到了“白云翻滚,雪花飞舞”,俄尔清香四溢,遂感叹:“名不虚传啊!”

“当地政府部门运用有形之手,加大宣传力度,赋予了碧螺春更多的文化内涵,也为茶旅游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”

今年三月,管辖洞庭东西山的苏州市吴中区,举办了“同一首歌——走进碧螺春故乡”文艺晚会。没有人指摘一个区级政府“大手大脚”花钱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,以文化为背景,在不断加强的的宣传攻势下,碧螺春的价格像春笋般节节攀高。以一斤一级碧螺春为例,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200元到现在的1300元左右,价格往上翻了6倍多。统计显示,2006年茶季,洞庭东西山共生产碧螺春265吨,产值1.1亿元,茶叶收入已占东西山果农总收入的60%。

不止于此,吴中区委的如意算盘是,以名茶“碧螺春”为龙头,逐步形成、打响环太湖山乡游、果园游、茶乡游等旅游品牌,拉长生态园等休闲观光为一体的“碧螺春”产业链,从而为农民增收拓宽渠道。

五六年前围绕碧螺春“原产地”引起的风波,人们记忆犹新。在利益驱动下,大批仿冒茶叶打着“洞庭碧螺春”的牌子上市。吴中区政府启动了碧螺春原产地域保护申报工作。2002年12月,碧螺春获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产品保护。“正名”后的碧螺春,大打“文化牌”,洞庭东西山碧螺春姑娘评选、碧螺春原产地保护第一锅竞拍、碧螺春茶文化研讨会等活动,让人备受关注,从而提升了品牌影响力。

被吴中区的茶旅游文化节吸引,苏州城里的王爱群在西山度了一周假。他发现,碧螺春已成为洞庭东西山黎民百姓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喝茶的习惯。到田间耕作的老农,总会带上一桶茶水。上等的碧螺春是喝不起的,老茶客们都爱喝“碧脚”,在挑拣茶叶时被剔出来的部分,“味道浓,适合泡大壶茶”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茶叶实行统购统销,老茶客们喝不到碧螺春,急中生智把炒茶铁台湾茶锅上留下的“茶饭糍”刮下来当茶泡来喝。

茶也成为联系人们情感的纽带之一,春茶上市,文人雅客在特级碧螺春的清香中寻找诗兴,寻常人家都会买上一些“炒青”馈赠给亲朋好友。在东山民间,饮茶还有着更特殊的用途。邻里乡亲、亲朋好友间出现摩擦或纠纷,都采用“吃讲茶”形式解决。通常由地方上德高望重的人,召集双方聚在一起,边喝茶,边调解。绝大多数民间纠纷在这种心平气和的特定氛围里得到圆满解决。

种种关于茶文化的演绎,让茶旅游充满了美好的诗意,也让原本闭塞的东西山充满了机遇。古尚锦茶坊、吴侬碧螺春生态园等,幽雅或充满乡土味的茶楼和农家菜馆,每走几步就有一家。各家媳妇站在门前,用吴侬软语招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;门前桌上陈列着包装精美的各级碧螺春,期待游客在用餐或品茶后还能带上几盒。东山镇党委书记陆月根在今年新春过后的党委会议中提到,2006年,东山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460元,增长10%。

“茶旅游不能仅局限于看看茶山、品品新茶等茶文化物质形态的活动,而要挖掘其精神形态的精髓。在宣扬、传承茶文化的同时,更应看到茶旅游热背后名茶的隐忧和亟待解决之道”

“冷眼”看茶旅游热潮,江苏省茶叶协会副会长汤泉认为,“快节奏的工作,使城市人养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。现今,茶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解渴的饮料存在的。来乡间参加茶旅游活动,也是走马观花,还有多少人能够定心坐下来,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,在品茶中感悟人生?”“近些年兴起的‘茶旅游’热,实质上只停留在茶的物质形态,对于精神形态的内涵部分无法企及。重物质而轻精神内涵,对中国名茶的保护和发展,是非常不利的。”

对历史名茶,要采用博物馆式或手工作坊式结合,把其品种、独特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保存下来。据专家介绍,“现在游人在苏州东西山采摘的,基本上还都是传统的洞庭群体种。”但全国各地对茶叶品种的开发和研究,总体过分追求产量高、开采时间早,品种都被单一的所谓“良种”覆盖。后果可以从现在的日本看到,过分强调茶叶的无性繁殖(人工扦插),使日本全国85%以上的茶树品种都是薮北种,导致茶叶品种单一。中国

用户评论
评论暂时关闭